在国人的印象中,印度似乎和“先进”不沾边。但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不能只看表面。在非洲,印度人可是商人和有钱人的代名词。若你看到一个黑人帅小伙开着豪车,他不一定是“高富帅”,可能只是后排印度老板的专车司机。
初为奴隶
别看印度人现在在非洲很风光,其实最初是作为奴隶被贩卖到非洲的。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南非,亟需大量劳动力来开垦非洲广袤的土地。虽然非洲当地也有很多黑奴,但殖民者怕雇佣太多的当地人,会引起集体反抗,就舍近求远从印度引进奴隶。这些印度奴隶主要从事种植园和农场中的体力劳动,也有部分成为荷兰人的家奴。到19世纪初,开普敦的印度奴隶总数超过人,占开普敦总奴隶数的36%。
莫卧儿帝国陨落、大英帝国兴起后,印度人被大量地雇佣到东非做劳工。殖民主义者约翰逊将印度人在东非的角色设计为“中间人”。他期望在东非建立一种种族制度,欧洲人在最高层,印度人居中间,非洲人在最底层。基于这层考虑,他们招聘了印度农业专家,教导当地的非洲人种植技术。
为了更好的殖民统治南非和东非地区,开始大量的在当地修建基础设施,包括从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途经首都内罗毕,终到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铁路。这是一条全长多公里,预算耗资万英镑的重要铁路,又被英国人称作“疯狂铁路”。这条铁路需要大量的劳工,已经全面殖民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就从印度本地抽调了3万多印度人前往东部非洲,帮助英国人修建铁路。这样一来,沿非洲大陆东海岸,从南部非洲到东部非洲,留下了大量的印度人,这让印度人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扩张。
殖民统治时期,南非的印度劳工就超过15万;连小小的岛国毛里求斯,都有约4.2万名印度契约劳工。契约到期后,部分印度劳工选择在非洲扎根,形成了大大小小印度人聚集的社区。
印度与非洲的交集
年,南非当局打算限制在纳塔尔印度人的选举权。甘地正准备离开南非,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决定留下。通过祈祷和请愿,甘地组织了反抗活动,要求当局撤销这一不公平的法案。尽管这一运动没能成功修改并阻止该法案通过,但提高了甘地在南非印度人群中的影响力。
第一次被动反抗(或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导火索是南非当局要求修改所有居住在德兰士瓦省亚洲人登记的条例。根据新条例,所有亚洲人必须随身携带附有指纹的证明。大约有名穆斯林及印度人集会反对这一条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于年4月正式启动。年11月,1名亚洲人中仅有人执行了该条例的要求。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南非当局的《年印度移民法》引起的。该法案禁止印度人跨省流动,并拒绝承认通过传统印度仪式进行的印度婚姻。年,活动起初还保持着较小的规模。该年10月,随着契约劳工的加入,声势大大壮大。到年,反抗运动几乎使纳塔尔省瘫痪,特别是在德班与彼得马里茨堡两座城市;成百上千英亩的甘蔗园被焚毁。如此激烈的罢工与抗议引起了印度政府及大英帝国政府的注意。南非当局不得不低头。甘地认为,在南非的反抗斗争中所习得的政治技巧,以及在多元性基础上建立统一性的尝试,可以被带回印度,并应用在本民族独立运动上。
在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的时代,非洲的印度人和非洲黑人成为反抗殖民统治和种族歧视的盟友。感同身受的印度移民和印度政府,为了帮助非洲人民独立,为了自己在非洲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方式支援着非洲人民的民主独立和种族平权。
在非洲独立运动期间,印度移民在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地成立了东非印度移民协会,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示威游行等方式为非洲反殖民运动摇旗呐喊,与非洲民众一起反抗西方的殖民统治。
印度人在非洲的优势
华人很少会一起团结做事业,因为印度人在海外更团结,所以能在非洲做更大的生意,比如食品行业跟通信行业。食品行业是非洲市场份额最大的行业。很多非洲国家尚处于温饱阶段,吃饱肚子是他们的头等大事。这个行业从原料组织、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都是印巴人在经营,他们很团结,外族人很难涉足。非洲人在吃方面的开支,几乎源源不断流进了印巴人的腰包。
印巴人的团结还有层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有共同的宗教信赖和文化。几乎所有的印度人每个周末都到宗教场所聚会,聆听教义,交流情感,很多生意协议也在那里达成,生意上的纠纷在那里调解,成功的富人在族人面前荣耀成功,尚未成功的人在那里寻找机会,穷人在那里得到免费的食品以及富人慷慨的捐助,这已成为很多非洲印度人的生活习惯。
印度人也喜欢储蓄,头脑灵活,善于观察和把握机会,一旦时机成熟就另立门户。当他们把生意做到一定规模后,就把在印度的亲戚带到非洲,安置在他们的公司或子公司中,通过家族、亲缘关系来保证生意的安全性。印度与曾同为英国殖民地的非洲各国,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法律,也便于印度人开的企业扎根非洲。
随着世界的开放,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了印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移民的首选。印度人口众多,国内就业环境恶劣,劳动力层次参差不齐,东非地缘上又与印度隔海相望,所以也有很多印度人选择移民非洲。在欧美,表面上民族平等,但处于少数族群体的印度裔多少还是被歧视。在非洲,印度人不用担心会受到黑人兄弟芥蒂,反而还经常获得超国民的待遇。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印度人除涉足商业、文化等领域外,甚至开始进入政治领域。
年,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后,印度人在南非的政治地位攀至高点。曼德拉曾多次表示自己受甘地的影响很深,称甘地是南非和印度的纽带;在曼德拉执政期间,就有多位印度裔南非人成为高官。比如甘地的孙女埃拉·甘地曾任职南非国会议员,民弗雷纳·金瓦拉曾任职南非国会议长。
在非洲,有生意的地方就有印度人。无论是小区门口几十平方米的小便利店,还是肯尼亚最大的连锁超市,老板都是印裔;去修车,发现在奔驰专修店大堂里忙碌的是留着胡子缠着头巾的印度裔经理;去环境优雅、设备先进、医院看病,大厅墙上挂医院的老板是一位印裔人士……
印度政府更是想方设法增加自身在非洲的影响力,首先对非洲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加强援助,通过实施“经济技术合作计划”、“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聚焦非洲计划”等各类项目,为非洲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年,印度以发展非洲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名,在非洲合作推行了“泛非电信网络”计划,意图通过卫星和光纤将非洲各个国家连接起来。印度帮助科特迪瓦、塞拉利昂等国建设了甘地工业园,铺设了光纤电缆,建造了网络数据处理中心、信息通讯中心等。不仅如此,印度还到处推销印度版“一带一路”——“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试图进一步加强印度与印度洋所在各国之间长久以来的经贸、人员和文化交流。
中国人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到非洲的,前期去的都是国企等大公司去承包工程的。跟去的中国人都是技术工、劳工,真正高素质的中国人前往创业的少,更少有人把老婆孩子都接到非洲,安心在非洲扎根下来(中国个人去非洲做生意的老三样:开餐馆、开超市、种菜)。
这导致在非洲的华人极少融入当地人的文化,大都在华人圈子里打交道。这也导致非洲的当地人认为中国人是掠夺者,仇视中国人。在一些非洲国家也频频发生针对华人的恶性事件。华人缺少扎根非洲的意识,骨子里或多或少有“钱可以摆平一切”的思想,不按规矩办事........
对于印度裔非洲人来说,他们的家族在非洲生存了几百年,一代,二代,三代。在非洲面积大一些的国家,像样一点的商店老板绝大多数是印巴人的面孔,男的鹰钩鼻,女的穿着莎丽,店里一堆黑人伙计,把所有的累活、脏活全包了。
中印都在争夺非洲影响力。诚然,与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国在大型基建项目上比,印度的势力和技术都远远落后。这些影响力往往只是宏观和政府层面的,而深入到民间基层,各行各业中,中国个体商户和在非务工的人员,在融入当地社会,参与社区建设,构架华人文化影响力上,往往不如印度人得心应手。
会不会我们辛苦在非洲做基建,最后是给印度人做了嫁衣?要公平竞争,就必须了解对手。中国需要与非洲国家合作建工业园,中国人去非洲做生意,可以借助一带一路、中国工厂、中国批发市场的优势,下沉到各类产业与印度人竞争,发挥中国制造的优势。真正把中国品牌在非洲做大做强,赢得从政府到民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