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网
资料图: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图源:新华国际)
近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再次因为加拿大将垃圾出口至菲律宾而“发飙”。
一向以敢怒敢言著称的杜特尔特,一周之内连续数次在出席公开活动时向加拿大强硬喊话,声称“菲律宾不是垃圾场”,“如加拿大不运回垃圾,就丢到加拿大海滩和加拿大驻菲律宾使馆”,菲律宾甚至会“向加拿大宣战”。杜特尔特还辛辣地“建议”加拿大,“你们的垃圾马上就到,准备一个盛大的招待会。想吃就吃吧。庆祝吧,因为你们的垃圾要回家了。”
对于菲律宾方面的严厉警告,加拿大驻菲律宾大使在接受菲律宾媒体采访时,一方面继续使出了“拖”字诀,称“加拿大政府承诺将与菲律宾政府一同解决垃圾问题,遵守菲律宾法庭的裁决,把垃圾运回加拿大”;另一方面则辩称这些垃圾是“加拿大和菲律宾两家私人公司之间的废弃物国际贸易的一部分”。
两国“垃圾拉锯战”持续六年
菲律宾和加拿大之间围绕这批垃圾的争端可以追溯至前总统阿基诺三世执政时期。年至年间,共有个集装箱的垃圾分批从加拿大被运往菲首都马尼拉。这其中包括家用生活垃圾、塑料瓶、塑料袋、报纸和使用过的成人尿布。截至目前,大约26个集装箱垃圾已经被埋在了位于打拉(编注:菲律宾打拉省首府)的垃圾场,其余仍在马尼拉集装箱码头。
年杜特尔特上台后,马尼拉一家法院曾判决,要求这些垃圾的进口商将垃圾运回加拿大。年11月,菲律宾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举办东亚系列领导人会议,杜特尔特总统向应邀出席有关会议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施压,要求加拿大解决垃圾问题。着力将自己描绘成环保主义者的特鲁多虽然表面应承,承诺“加拿大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此后加方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时至今日,这批垃圾仍烂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港口。
菲律宾电视台ANC在报道此事时指出,这批垃圾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主要原因是加拿大方面不愿意收回。接受该电视台采访的专家表示,加拿大政府和企业不愿意对这批运往马尼拉的垃圾负责,菲律宾能做的只有继续和加拿大方面商量。
“肮脏的现实”
菲律宾和加拿大围绕垃圾的争端事件,折射出来是其背后令人难以接受、十分肮脏的现实: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垃圾废物,并美其名曰“全球废物贸易”。
上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大量地将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垃圾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通过这种跨境转移,西方国家把处理成本极高和不能最终处理的固体废弃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本国享受绿水青山的同时把环境灾难推给他国。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愿意接受发达国家出口的固体废弃垃圾,除了经济利益原因外(洋垃圾中的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等都有回收利用价值),发展中国家环保制度不健全,回收固体废弃垃圾环境成本低廉等也是重要原因。
这种“全球废物贸易”本质上是发达国家向发展国家“出口污染”,凸显出发达国家在环保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虚伪。年,绿色和平组织的吉姆·帕克特(JimPuckett)创造了“有毒殖民主义”(toxiccolonialism)一词,用于指将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废物倾倒到发展中国家的国土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从发达的西方国家根本性地消失,只不过被“出口”到更脆弱的发展中经济体。
为了减少各国之间危险废物的流动,防止危险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年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该公约于年正式生效,并在第二次缔约国会议作了决议,立即禁止危险废物从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向非OECD国家作处置目的的越境转移,从OECD国家向非OECD国家出口以回收利用为目的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也应于年12月31日停止。
但此后,《巴塞尔公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拒绝承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废物的主要责任。OECD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布一项报告称,OECD国家的固体废弃物中只有4%是运输至发展中国家的,其余的都是在本国消化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大量的关于国际废物贸易的统计和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大部分固体废弃物都出口到了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环保组织“巴塞尔行动网络”的一份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平均每年产生4亿吨固体废弃物,90%以上来自OECD国家。由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在工业化国家变得越来越稀缺并且成本越来越高,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倾倒场。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年,呼吁减少垃圾的慈善组织“包装”(Wrap)以行业组织“欧洲塑料”的数字为依据宣称,英国每年产生万吨塑料垃圾。英国本国只回收利用了包装塑料垃圾当中的38%,其余的都出口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
另一项绿色和平组织的研究表明,当美国人将废旧电池放入回收箱中后,它们往往最终流入墨西哥。由于铅污染的环境标准更加严格,在美国采用粗制方法从电池中提取铅等重金属是非法行为。为避免在国内进行成本昂贵的监管,美国电池行业向墨西哥出口废旧电池,因此墨西哥成为美国的“排污天堂”。
“顺流而下”的垃圾: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之重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洋垃圾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危害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西方国家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固体废弃垃圾曾引发巨大的灾害性后果。年8月,一艘荷兰公司的租轮将数百吨有毒垃圾运抵科特迪瓦,导致7名当地居民死亡,24人住院,近4万人不同程度受伤。这样的例子屡见报端。
据估计,当前全世界一年产出40至50亿吨的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工业废料以及危险废物),而全球废弃物贸易的市场总价值高达一年至亿美元,而且这些数字还在随着每年出口量和价格的上涨而不断增大。可以想见,处于这条巨大的废弃物产业链下游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压力。
长期以来,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和产业链分工,已经形成了发达国家依赖发展中国家为其处理废物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发达国家要承担主要责任外,发展中国家自身环保制度不健全、废物产业的巨大经济利益链条等问题也难辞其咎。
发展中国家的环保立法、行政环境远不如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凭借其制度优势,将污染危机转嫁到制度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去。
根据最新研究,总部设在环境政策严格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在环保政策相对较弱的国家开展污染性生产活动。这使得这些跨国公司在母国看起来很“环保”,但事实上他们将污染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发展中国家环保法规的不严格,每吨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1/40至1/4,而且进口固体废物回收还可以再利用其中的铁、铜、铝以及金、银、钯等稀有金属,带动了进口垃圾集散地的经济发展,巨大经济利益驱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消纳地。
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对“洋垃圾”说不
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发达国家处理垃圾。这种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发展中国家必然要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寻求升级,不可能也不应该被长期锁定在低端。
近年来,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相比进口“洋垃圾”处理所赚取的经济上的“蝇头小利”,进口固体废物引起的大气、土壤、水的污染,及其对进口国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则是巨大到无法估量的程度。
随着污染问题对全球环境的破坏,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中国家自身垃圾的增长与处理能力也产生了矛盾,对发达国家的“洋垃圾”进口说“不”,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继中国于年底宣布禁止进口“洋垃圾”之后,东南亚国家也陆续因为对“洋垃圾”不堪重负而发出进口禁令。最近,印度成为对“洋垃圾”说“不”的又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再度使西方发达国家措手不及,陷入所谓“垃圾门”。
全球挑战,共同应对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垃圾废物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据世界银行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如不紧急行动起来,预计未来30年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将从年的20.1亿吨增加到34亿吨。全球垃圾如果管理不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和地方环境,也使气候挑战加剧整个地球都将面临垃圾围城的危险。
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垃圾处理问题,各国自扫门前雪应是首要的基本责任。各国政府应主动接受和推动循环经济理念,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废弃物,这将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高效增长,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应对全球垃圾及垃圾贸易问题,还需要各国、各地区建立协调治理机制,以实现全球垃圾减量为目标,共同推动垃圾问题的解决。加强《巴塞尔公约》的贯彻落实,采取更为严厉的制止和惩处非法跨国贩运废弃物的各项措施。发达国家作为垃圾废物的主要生产者,不仅不应向发展中国家一丢了之,还需担当起更多的人类发展责任,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普及垃圾分类和提高处理技术。发展中国家要未雨绸缪,面对不断增长的垃圾数量,要严格环保立法,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依靠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提高科学合理处置垃圾的能力。(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严深春)
原题:谁在为发达国家享受青山绿水买单?从菲总统怒怼加拿大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