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因素导致高校排行榜被过分放大
锦标赛体制或者竞争意识,对于这一代中国人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在当代中国,城市有排名,省份有排名,医院有排名,学校更有排名,生活中排名几乎统摄了一切领域。
锦标赛体制或者竞争意识,对于这一代中国人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在当代中国,城市有排名,省份有排名,医院有排名,学校更有排名,生活中排名几乎统摄了一切领域。而就教育本身来说,绝对属于排名的重地,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会涌现出各色排名来。然而,这些针对大学排名的争论也从未终止,排行榜上的名次能否代表高校的水平和声誉?金钱与名次的交易是否存在?这些都构成了关注排名者们最常见的疑问。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国际大学排名协会主席JanSadlak、长期制作世界大学排行榜单的英国QS公司总裁NunzioQuacquarelli等嘉宾表示,高校排名机构的业内人士表示,高校排名存在目前难以解决的缺陷,对待排名应 避免滥用 。排名项目虽不赚钱,增加知名度却成为机构投入的动力。 高校进行排名,一个基本前提在于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报考的学生、老师、家长和招聘的企业、事业、社会机构,需要获得足够明确的 信号 ,以表明自身选择的合理性。于是,高校排名应运而生,成为向报考者和招聘者发出信号的重要载体。据悉,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行榜诞生于教育市场化程度成熟的美国,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ews WorldRe-port)在1983年发布,其宗旨便是帮助有志上大学的学生,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做出选择。 基于中国的语境,大学排行榜基本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而诞生。为了给不断扩大的市场中的考生提供服务,不少机构甚至个人开始依靠各个大学的数据,通过赋予各种数据一定的权重,再加以计算得出最终的大学排行榜。可以说,在 大数据 概念极为火爆的今天,高校排行榜的大数据应用早已先行一步。 只不过,这样的大数据应用有其根本性的硬伤,即统一性的排名对于很多专业性的院校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非综合类的大学开始疯狂兼并,这与社会舆论对于高校排名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以浙江大学为例,在合并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之前,浙大本为一所工科类型高校,合并之后一举成为综合性大学,并在多个高校排行榜中位列三甲。 理论上,任何排名计算模型都无法将一所高校的所有情况进行量化对比。更何况,各个数据权重的大小,如何做出依据,都存在巨大变数和争议。QS公司总裁NunzioQuacquarelli也表示,虽然QS的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影响范围最广的排名之一,但是针对高校的教学水平,也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指标,甚至还没有任何一个排名对此能 测算得特别好 。然而,这些弊端都不会阻拦很多高校对于排名的热衷,毕竟,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生源利益。 目前,过度重视排名的高校生态已经发生严重变化。由于科研论文更容易被量化为指标,导致各个高校间对于论文的攀比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对于教师考评的影响也到了决定性的层面。相反,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能简单代替教学能力,过于侧重科研,必然疏忽了教学,这对于学生的利益无疑是一种伤害。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统一化的高校排名犹如一个模板,抹煞了各个高校之间的特殊性。事实上,学校的历史有长短之分,实力有强弱之别,但每一所大学本身都是独特的,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而单一的高校排名无法做到对高校特殊性的照顾,反而因为此类哗众取宠的排名受捧,使得很多具有独特性的高校舍弃特性,追逐论文多、校区多和项目多这样的共性。被过分放大的高校排行榜,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功利化具体呈现的一枚切片。在中国现代化这趟轰鸣而过的列车上,国人对于教育功利化的反思必须要真正开始了。 下一篇 慎言“存款失踪是被骗” 在“存款失踪”事件中,银行有没有责任,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应该依法确定,最终的衡量标准是法律,最权威的裁判者是法院。银监会现在最应该做的,是管好自家孩子,堵住银行管理中的漏洞。 作者:温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