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特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巴巴多斯来了中国医生
TUhjnbcbe - 2020/11/24 18:59:00


  中国医疗队医生和当地医生正在进行业务交流。
  本报记者侯露露摄

      


  巴巴多斯,东加勒比海岛国,面积只有平方公里。医院,是巴巴多斯最大、医院,建院历史比建国历史还久,这里也是整个加勒比海的医疗中心。


  从去年年底开始,医院里出现了一个由5名医生和3名护士组成的新团队。他们成功实施了一系列该国、该院历史上从未做过的手术,医院、患者交口称赞的团队。在他们每个人工作服的胸口位置,都绣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他们就是中国重庆派驻巴巴多斯的援外医疗队。


  “如果说中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算是中国援外医疗1.0版,那么在巴巴多斯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进行援助医疗就是援外医疗的2.0版。”中国医疗队队长、肝胆科医生罗诗樵说。在具有良好医疗基础的国家,医院认可?如何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水平?7个多月,多天,首期中国援巴医疗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融入——


  主动“拉活”消除对方疑虑


  这是中国首次向巴巴多斯派遣援外医疗队。首期医疗队由重庆市卫计委承派,医疗队成员由重庆医院、重庆医院医院的优秀中青年医护人员组成。


  然而,医院起初对于中国援外医疗队是有些怀疑的。


  巴巴多斯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5万美元,经济水平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该国实行全民医保,每千人拥有医生1.8人,医院的主任医师多数拥有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行医执照。“当地医疗水平相对较高,再加上对中国的医疗水平不够了解,难免对我们的能力有所怀疑。”罗诗樵说。


  因此,在拿到当地行医资格后,医疗队里的三名外科医生并未立刻被安排手术。“我们每天就在办公室坐着等待分配手术,就像等活的重庆‘棒棒’。”回忆那段日子,医疗队里的骨科副主任罗小辑笑起来。


  医院、医院管理层和同行们的认可,这是中国医疗队在巴巴多斯遇到的头号难题。


  “不能天天坐着‘等活’。”中国医生们开始努力“拉活”,在查房、门诊时,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发表意见。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当地医生听过几次我们的意见,就对我们的水平有所了解了。”罗小辑说。


  罗小辑终于等到了中国医疗队在巴巴多斯的第一例手术——腰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手术顺利完成,此时距离中国医疗队抵达巴巴多斯正好一个月,而此前院方估计中国医生至少要三个月后才能上手术。


  语言是医疗队成员面临的另一难题。


  尽管受过英语培训,刚到巴巴多斯时,血液透析护士王向雷信心仍大受打击,“科室每个同事、每个病人的口音都不同,有时听不懂就只能向其他当地同事求助。”王向雷说。


  找回“信心”的方式就是多说多听。“多参加学术论坛,多跟病人聊天,连每天下班等班车时,也到处找当地人‘拉家常’,听到一个新词就赶紧记下来。”王向雷说。几个月后,他已经可以用英文给当地同事做关于静脉穿刺技术的讲座了。


  引领——


  成功实施7例开创性手术


  记者见到罗小辑时,他的额头上有一道明显的压痕。“手术帽压的,刚做完一台10个小时的手术。”他成功完成的是一台颈椎肿瘤切除手术,也创下了巴巴多斯医疗史上的“第一”。


  手术难度很高,要横跨颈部两个椎体,暴露椎动脉,在坚硬的骨组织结构中切除肿瘤,还不能伤及极其脆弱的神经和血管组织,“在咱们国内也属于难度最高的四级手术”,罗小辑说。


  还有罗诗樵医生主刀的巴巴多斯第一台腹腔镜巨大肝肿瘤+胆囊切除术、王春医院历史上第一台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在7个多月、多天里,医疗队里的3名医生实施了7例该国、该院历史上不同领域的首例手术。


  “实施大型手术是非常好的展现医生水平的机会。中国医生的技术水平很有优势,我们在国内接触的病例远多于巴巴多斯,在国内一两个月做的手术量,大概相当于这里医生一年的工作量。”罗诗樵说,“巴巴多斯不缺医生,但是在某些专科领域水平跟我们国内还是有差距。”


  “中国医疗队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在许多领域开创了第一,完成了非常多有挑战性的手术,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医院医务处长安东尼·哈里斯对本报记者说。截至今年6月29日,中国医疗队第一期队员在医院共完成手术76台、手术麻醉台、血液透析次……


  除了手术以外,中国医疗队的成员们还展开了各种培训和教学活动。在巴巴多斯期间,罗诗樵主讲了三次大课,听课对象包括当地主治医生和西印度大学的医学专业学生,在一次题为“中国医疗发展:从赤脚医生到诺奖获得者”的公开课后,两个学生直接找到他,想申请“去中国进修”。


  麻醉医生张双菊所在的麻醉科特别忙,“因为要同时管理外科ICU(重症监护室),麻醉医生特别缺”。即使工作强度大,她还是很喜欢带学生,她语速快,为人和善,学生们都喜欢她。


  做手术、带学生,中国医生的实力在一台台手术中、一次次护理中、一堂堂培训中不断展现,然而展现实力并不是中国医疗团队的最终目的,“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当地医生能做什么。我们希望能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引进来、留下来,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罗诗樵说,通过与中国医疗队的接触,现在很多巴方医生更加认可了中国的医疗观念和做法。


  延续——


  中国医疗队第二期队员抵达巴巴多斯


  半年过去了,第一期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们都黑了、瘦了,回国的日子也近了。


  直到队员们的返程机票都买好了,护理部主任亨德森·品特还拉着他们反复地问:“可以不走吗?找哪个部门能把你们留下来?找使馆可以吗?”


  “能不能不走?我给你买房子和车子,你就留在这里工作吧!”透析室工程师阿尔文·德雷克斯对王向雷说。


  “龚颖医生又专业又耐心,我跟周围每一个病友都推荐她,龚医生非常好、中国医生非常好!她要走了?我希望她还能回到巴巴多斯。”肾脏科病人威尔弗雷德·特罗曼说。


  大外科主任约翰·吉尔则把这种挽留变成了实际行动,他已经和罗小辑医生商量好,每年邀请罗医生来巴工作一个月,由巴方支付所有费用。


  从努力融入到展现实力,从受到怀疑到不可或缺,中国援巴医疗队真正在医院扎下了根。本月初,中国援巴医疗队第二期队员已抵达巴巴多斯,即将展开新的工作,在巴方的强烈要求下,他们的工作任期从原定的半年延长至一年;明年2月,由中方设立的医疗奖学金项目将启动,两名医院的年轻医生将赴中国进修;而在不久的将来,巴巴多斯还期望与中国合作建立医疗耗材生产企业,提升巴巴多斯的医疗器材制造水平。


  “医疗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医生对病人是如此的重要。我们非常感谢中国医疗队,他们不但提升了我们的医疗水平,也增进了巴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考虑到医院每年都会接收该区域其他国家的许多病人,中国医生的工作还能够增进这些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哈里斯说。


  (本报巴巴多斯布里奇敦7月18日电)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本报赴巴巴多斯特派记者侯露露

拉美资讯(LatamInfo)

是致力于传播拉美时事要闻和分享拉美人文财经的公益性资讯平台;

搜集整理的文章来源于各大媒体报道,如您有新闻素材或任何建议,意见欢迎您的来信;

发布的文章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您和我们联系;

联系邮箱:infolatin

.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巴多斯来了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