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不算长的阅读生涯中,年是个非常特别的年份。在眼界初开的年纪,被书籍惊艳到的感觉在后面的日子里鲜少遇到了。
那一年,我初二。
那一年,第一次看《科幻世界》,当时刊载的《六道众生》和《田园》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心目中除《伤心者》外何夕最好的作品。
那一年,第一次看《今古传奇·武侠版》,优客李玲的《金诗塔》和燕歌的《杀人者小狄》让沉浸在金庸小说中的我见识到了武侠的另一番面貌。
那一年,第一次看哈利波特,是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日常世界中居然隐藏着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直到多年后在宁波影都看完第八部哈利波特的电影,这段旅程才告一段落。
那一年,第一次看江户川乱步,是一本我今天无论如何都搜不到的《黄金假面人》。
那一年,第一次看福尔摩斯,是四个中篇的合集。
从此正式进入推理小说的世界。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福尔摩斯都是推理领域的王者。如果只能选择一个人物代表推理小说或名侦探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就是他。
既然想着系统的重读推理小说,那么自然绕不开这部经典。我也相当期待这次重逢,还专门选了新星出版社注解详细的九卷本图注版。
可万万没想到,这次阅读居然那么的煎熬,断断续续看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看完。
原因很简单,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福尔摩斯真的不怎么好看。
如果你已经经历过黄金时代三巨头、硬汉派或日系推理的洗礼,更会觉得福尔摩斯的故事真是太平淡了。
福尔摩斯确实让我们领略了逻辑演绎的魅力,但认真说起来,在所有60篇故事中,大部分犯罪都谈不上什么诡计,就是简单的收集证据,然后破案。
在小说中被称为“犯罪界的拿破仑”的莫里亚蒂教授,虽然一再烘托他是掌控伦敦犯罪网的黑暗巨头,但与福尔摩斯正面对决时却也没有体现出什么高明的手段。最后居然是两人互殴掉下了瀑布,完全不匹配两位大佬的智力水平。
福尔摩斯短篇中的《波西米亚丑闻》非常出名,因为其中出现了一个号称可以与福尔摩斯相匹敌的女人---艾琳·艾德勒。
听描述似乎很厉害,可整个故事却是异常简单。不过就是福尔摩斯想要知道艾琳将与王储的合照藏到了哪里,于是混入艾琳家中后故意制造混乱,算准艾琳会不放心去确认照片是否还在,然后再趁机把照片偷出来。没想到一切尽在艾琳掌握之中,反而摆了福尔摩斯一道。
坦白说,这样的故事如果现在换个人名在网上发表估计都没人看。
应该说福尔摩斯的小说成就更多是体现在四个中篇上,但四个中篇除了《巴斯克维尔猎犬》外,另外三篇同质化非常严重,无论是结构上还是主题上。
《血字的研究》、《四签名》和《恐怖谷》结构上是完全一样的,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述现实中的犯罪行为以及福尔摩斯的侦破过程,第二部分则是回顾过往的故事,解释犯罪的缘由。主题也是相似的,都是某人在年轻时得罪过一些人,逃离后过了一段时间平静的生活,但终究还是被昔日的仇家给追上了。
柯南道尔似乎非常热衷于这样的主题,在短篇小说中也不时可见,比如《五个橘核》。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但单纯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今天来看真的比较一般。就像研究学术史当然不能错过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但如果是想了解或学习中国哲学史,看这本书的必要性就不是很大了。
当然,也不是说成书年代早就必然会被后来者超越。阿瑟·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差不多刚好是前后相接,福尔摩斯最后的几个故事创作于和年,而那时候阿婆已经出版了石破天惊的《罗杰疑案》,直到今天依然是不可不读的叙述性诡计代表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