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6/24 13:52:00
在我看来,多重宇宙论最有趣的版本是我们在第7章第2节短暂探索量子力学时遇到的一些概念的推论。一个主要概念是,物体的性质处于多个值的叠加态,直到它被有意识的存在物观察,才会坍缩为一个值。约翰·惠勒(JohnWheeler)将这个概念应用到了整个宇宙。宇宙刚刚形成时,不存在人类观察者,所以一切存在的物体都处于朦胧的多个值的叠加态。但是与其将它想象成朦胧的叠加态,不如将它想象成我们宇宙内部的一种多重宇宙的形式。在我们这个单一的宇宙中,所有物体都有许多可能的值。[13]这些叠加态中的每一个都遵循物理定律(或许是许多不同的物理定律)并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运转。这个理论说,众多可能的叠加态之一发展出了一种复杂的生命或意识,后者拥有观察周遭宇宙的能力,如图8.8所示。[14]这种观察(用图中的眼睛表示)将整个叠加态坍缩为我们所知所爱的这个宇宙。制造出意识的叠加态导致该叠加态坍缩。这种理论叫作参与式人择原理(participatoryanthropicprinciple)。观察者参与了宇宙的创造并允许存在观察者。没有孕育出有情众生的所有其他叠加态(它们在图中没有眼睛)都无法产生坍缩。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参与式人择原理是正确的,那么它不但将成为弱人择原理的合理解释,而且实际上还能满足强人择原理。宇宙将停留在朦胧的叠加态,直到出现拥有智力的观察者。惠勒用这个理论又向前走了一步。我们在第7章第2节中的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中看到实验的结果可以改变过去。更确切地说,实验的结果取决于整个实验。或许我们可以说,宇宙的过去取决于人类观察者的存在和观察。[15]我们见到了多重宇宙论是如何帮助我们回答为什么智慧生命存在于宇宙的相关问题。我们还浏览了几种不同的多重宇宙论以及它们的运作方式。然而对于多重宇宙这个概念并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最显而易见的反对理由是任何多重宇宙理论都不存在经验性证据。我们生活在一个宇宙之中,而且我们只能看见一个宇宙。本书只在这个宇宙中出版(至少我还没收到来自任何其他宇宙的版税),任何其他宇宙的存在都没有事实证据。如果它们的确存在,那么它们在哪儿?它们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只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释智慧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推测了它们的存在,它们帮我们解决了确定性问题(艾弗雷特对量子理解的多重世界解释),或者它们的数学说就是如此(弦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如此。没错,它们为人择原理提供了支持,但这并没有让它们的存在成为真正的事实。如果你中了彩票,你的财务困难就会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真的中了彩票。哈达莎·亚诺夫斯基绘图8.8制造出观察者的宇宙得到了观察多重宇宙论还有其他反驳意见。在所有多重宇宙的观念中,都存在解释这些宇宙如何彼此分支并形成的法则。这些法则不单单适用于某个宇宙,而是整个多重宇宙的法则,称为超法则(superlaws)或元法则(metalaws)。现在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超法则设定得如此完美,令某些宇宙产生智慧生命?超法则的创造令不同的宇宙产生了不同的特性,而其中某些宇宙非常适合智慧生命,为什么?我们首先问的是为什么宇宙存在令智慧生命成为可能的结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假设多重宇宙的概念,然后说我们的宇宙中存在智慧生命是因为我们的宇宙只是庞大的多重宇宙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又在问为什么多重宇宙中存在能够产生智慧生命的结构?[16]针对多重宇宙论的另一项批评是,它常常被认为是替换智慧设计者观念的权宜之计。换句话说,一位无神论科学家更愿意假设多重宇宙而不是某种神明的存在。哲学家尼尔·曼森(NeilManson)将多重宇宙观念称为“绝望的无神论者的最终手段”。[17]实际上,多重宇宙的观念和神明观念一样不科学。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同样可能或者同样不可能。这只是意味着它们都是不可观察、不可证明、不可证伪和不可检验的。许多批评家说假设多重宇宙的存在和大多数宗教一样需要同样深刻的信仰。某些科学家甚至否认多重宇宙这个观念是科学。多重宇宙论既非实证又不可检验。如果多重宇宙中的不同宇宙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话,我们怎么才能检验到其他宇宙的存在呢?换句话说,在所有科学甚或所有存在中最艰深的问题之一,在许多科学家那里得到的答案按照定义超出了科学的边界。但是无论多重宇宙的概念是否如此,科学都不应该阻止我们思考多重宇宙。我们思考许多并非严格属于科学的主题。它们是有趣的概念,而且它们也许恰好解释了我们的宇宙。对称性另一组充满吸引力的概念也有助于解释宇宙的结构。这些概念的要点是,我们在宇宙中观察到的任何结构都来自一个事实,即我们在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观察宇宙。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概念中的某一些——和哲学中的许多其他概念一样——是对大卫·休谟提出的问题的回应。在第8章第1节中,我们看到大卫的归纳问题令人极为苦恼。他令因果观念陷入质疑,而因果观念是所有科学的核心。伊曼努尔·康德将这些问题当作一次提醒。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是声称人类并不是透过无色眼镜看到现象的。根据康德的说法,我们是通过有色眼镜看到这个世界的。我们预先形成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内置于我们自身,帮助我们理解和归类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空间、时间和因果律等观念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这些观念理解宇宙。这些观念预先存在于我们之中,并非来自经验。有了这些硬连线的观念,宇宙看起来才是它看起来的样子。没有这些观念,我们就不能看到我们看到的结构。在康德看来,我们的宇宙观受到我们自身思维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内置观念,我们就不能观察到“本质上”到底有什么。这在对人类与宇宙关系的传统看法上又前进了一步。传统看法是,宇宙就是它现在的方式,而我们以这种方式观看它。康德提倡的观念是,我们的宇宙观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视角。爱因斯坦也对我们如何观看不同现象很感兴趣。正如我们在第7章第2节中看到的那样,他坚称无论如何观察物理规律都应该是相同的,并由此创造了相对论。在爱因斯坦之前,伽利略坚称只要观察者以恒定的速度运动,物理规律就应该保持不变。爱因斯坦用狭义相对论推广了这个概念,他坚称物理规律必须保持不变,无论观察者以恒定速度运动还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他的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推广了这一点。他坚称即使速度在变化(即加速或减速),规律也应该是一样的。无论观看者如何观察,物理规律都必须保持不变,这个事实反映了某种类型的对称(symmetry)。用通俗的例子解释,如果一个房间的左半边和右半边交换之后仍然看起来一样的话,我们说这个房间是对称的。科学家将这种对称的概念扩展到了描述自然规律的方式上。这些规律从多种视角观看都是一样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对称的概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实际上在这里做了一件更激进的事。在爱因斯坦之前,大多数物理学家会发现并描述一个物理规律,然后就继续描述它的性质,例如它的对称性。而在相对论中,爱因斯坦使用对称性发现物理规律。他推测规律必须满足这些对称性,接下来就描述了满足对称性的规律。任何不满足这些对称性的都不可能是物理规律。他是使用对称性作为重要仲裁或过滤机制,判断什么是物理规律什么不是物理规律的第一人。埃米·诺特(EmmyNoether,—)用这些概念走得更远。她